家庭对于每个人,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,都是至关重要的。但正因为家庭需要担负如此重要的责任,也必须承受随之产生的冲突与矛盾,而且这种冲突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,因为父母要实现抚育责任、让子女成长,就必须代表社会来征服*不合于社会的本性。
亲子关系在*的家庭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,且在古代社会独具特色。传统伦理道德有很多落后的方面,但其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“严父慈母”的刻板印象
“由父母分别担任社会性和生理的抚育工作。*普通的分工方式是严父慈母的安排。”这在*古代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在多年的“男权”社会中,我们*的主流思想给予了男女在婚姻中的不等地位和明确的角色扮演。女人的活动范围受限,家庭地位也较低,严父慈母的教养格局也是必然的。
养不教,父之过——父辈责任重大
*古代十分重视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,在亲子关系之中,父辈的责任较之西方而言要繁复很多,同时,父母对子辈的期望亦高,“望子成龙”思想深刻。这样,亲子矛盾更为显著,因为父辈在给予子女重担的同时也将这责任挑在自己肩上。
儒家思想对“父”赋予了别样的地位,“社会并不是个人的集合体,而是身份的结构。墨子主张兼爱,孟子骂他无父,意思就是说没有了社会身份,没有了结构的人群是和禽兽一般了。”孟子这句话就体现了“父”非同寻常的身份,也体现了“父”的特殊性。
*古代“三纲”中的“父为子纲”,即是父权制度的理论基础。“父要子亡,子不敢不亡”,表明了家父对子女专制的人身支配权。“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与伦常观点下,子女是没有独立人格的,是则独立人格养成教育屈从于伦常教育。”
然而,我国古代的主流文献中对亲子冲突的描述是很有限的,提及此问题基本都是以批判否定态度,作为反面案例教育大众。正统文化提倡家庭的和谐,提倡“父为子纲”,但从冲突产生的背景来看,完全的服从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百行孝为先——讲求孝道
传统孝道提倡“父慈子孝”。父辈对子辈的慈爱和责任与子辈对父辈的孝敬和责任是并行不悖的。父辈责任重大的同时,又辅助产生了子女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——百行孝为先!
在*古代,亲子关系从属于宗法家族制度,有关亲子关系的规则制度,均以孝道为本。
这样的亲子关系实则是对冲突的压抑,因为父辈给予的社会性教化及对天性的打压,必然会造成代际间的冲突。可*古代单纯地强调孝,在如此平静和谐的“一孝以蔽之”的背后必然有汹涌的暗流涌动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*【
北京国学院培训中心】现在的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改变,如“父为子纲”的权力模式遭到重大冲击,“后喻文化”(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)的时代已经到来。在这样的变化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,而古代亲子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仍然不可小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