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
人们普遍认为,姓*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、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,简称族号。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,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。
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,所以,纯正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很少。后人据《春秋》整理出来的“古姓”有:妫、姒、子、姬、风、赢、己、任、吉、芊、曹、祁、妘、姜、董、偃、归、曼、芈、隗、漆、允等22个姓。
这些姓中近半数带“女”字旁。所以,人们推测,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。章太炎等学者又从甲骨文、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(约59个),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。
《*姓氏汇编》共收姓氏5730个。据*语改委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,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。
气象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《当代百家姓》认为:目前,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,前100个姓是:
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,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,
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,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,
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,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,
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,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,
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,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。
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%以上。其中李、王、张、刘、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。李8700万、王8000万、张800万、刘6000万、陈5000万。
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“姓”相去太远了。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“姓”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?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“氏”。
氏
由于人口的繁衍,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,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,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,这便是“氏”。所以“氏”可以说是姓的分支,“姓”是不变的,“氏“是可变的。
秦汉之前,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,哪些人有姓,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。汉代以后,姓氏不加区分,姓氏合一,统称为姓。*明显的标志是《史记》,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*初确定为姓氏的缘由,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:
1.带女字旁的姓氏。如:娰、姬、姜、妫、赢等,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。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。
2.以动植物为姓氏。如马、牛、羊、猪、蛇、龙、柳、梅、李、桃、花、叶、谷、麦、桑、麻、粟、山、水、林、木、风、云、河、江、金、石、钢、铁、玉等,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。
3.以封国、官职、爵位为姓。如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、鲁、蔡、郑、陈、宋、阮;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乐正、宰、上官、太史、少正、王、侯、公孙、伯子等。
4.以出生地、居住地、职业为姓。如姚(虞舜生姚墟)、东方(伏羲住处)、西门、东门(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)、东郭、南、百里、欧阳(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)、陶、巫、卜、医等。
5.以祖先族号、谥号为姓。如唐、虞、夏、商、周、殷,文、武、昭、穆、康、庄、宣、平、成等。
6.其他(几种突变情况):
(1)皇帝赐姓。如刘邦赐项伯姓刘。
(2)为避灾难而改姓。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,子孙逃到齐国,改姓王孙。
(3)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。如荀改孙、庄改严等。
(4)嫌原姓复杂、字多而改姓。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。
(5)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。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、穆、贺、于等。
(6)少数【
北京国学院培训中心】民族姓汉语译音后简化。拓跋、单于、宇文、长孙、呼延、尉迟、耶律、完颜,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。有些嫌字太长就简化,如爱新觉罗改姓罗、金。